一、成果的基本情况
大足石刻研究院黎方银研究馆员主持的2020年度重点项目“大足石刻总录”(批准号2020ZDKG15;结项证书号2022163),最终成果为专著《大足石刻总录》(重庆出版社2022年6月);课题组成员:黄能迁、邓启兵、陈静、赵凌飞、郭静。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和意义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范例,遗存有大量造像和文字史料。这些珍贵史料涵盖了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诸多可补文献之阙的历史信息。但石窟寺大多裸露于山间野外,长期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蚀,致其造像日渐风化,铭文不断漶灭,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不断消失,因此,急需开展抢救性保护。通过对大足石刻基本内容开展翔实、完备的记录,以及科学全面的整理研究和刊布,可建立完整的大足石刻基础档案资料,对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川渝地区石窟寺遗存基础信息具有重要作用,为石窟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传承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内容
1.石窟沿革及现状。梳理和介绍各石窟历史背景和现状情况,包括石窟营建时间、地理位置、龛窟分布、题材内容及保护管理等信息。
2.石窟本体基本信息。记录和考辨窟龛形制、造像年代、造像组合、造像题材、遗存铭文、维修保护情况等内容。
3.大足石刻开凿历程。全面展示大足石刻营建史,侧面反映巴渝地区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哲学及民俗信仰等状况。
(三)基本观点和创新性
1.基本观点
(1)考证石窟营建年代。综合空间位置、艺术风格、铭文、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等,对石窟营建时间进行考证,研究确定各石窟营建的上下时限,以及单一龛窟相对或准确的营建时间。
(2)完备、科学、客观记录石窟本体信息。遵循石窟寺考古记录原则,通过文字、照片、线划图、拓片等多种记录手段,完整记录和反映石窟建筑空间、造像本体、遗迹遗物等全部基本信息。
(3)考释石窟题材内容。结合典籍文献、实物资料、相关研究成果等,对造像题材和内容逐一开展考辨和记录,对单一龛窟造像进行命名。
(4)整理研究石窟铭文。对铭文进行测量、统计、辨识,结合文献和实物开展比对研究,确定铭文镌刻时间,完整记录铭文内容。
2.创新性
一是研究内容全面,研究成果增添了诸多新发现,提出了大量新观点、新结论。二是综合运用考古、艺术、历史、文献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三是收录信息齐全,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和最完整收录大足石刻基础资料的研究成果。
三、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第一,全面客观记录大足石刻现状和历史信息。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信息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丰富了川渝石窟寺基础信息,为全面把握和研究大足石刻提供重要材料支撑。
第二,整理研究并重,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注重实地调查资料整理,更注重对近百年来大足石刻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吸纳和考释补正。
第三,首次公布一批第一手材料,为学界提供珍贵的考古新资料。完整刊布了大足石刻7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未定级石窟的基本内容,进一步积累和丰富了川渝石窟基础档案资料。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
收录和刊布的石窟寺基本信息,可应用于建立石窟基础档案,为石窟的保护研究及传承弘扬等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项目成果不但为普通大众全面了解大足石刻提供检索便利,也为从事石窟寺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提供一份翔实的参考资料,有益于大足石刻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
(三)成果的社会影响
在国家大力加强石窟寺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本项目研究是抢救、保存和彰显石窟寺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是文物保护从工程手段转向保护工程与文物信息、文献整理与研究并重的重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