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是重庆师范大学胡传东副教授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模式研究》(10BGL046),其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课题组主要成员有:罗仕伟、王昕、韦杰、黄亚妍、侯光良、曹华盛、刘浩龙、李月臣。
二、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显著、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低碳产业特征,具有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先天素质。但也必须认识到旅游业是服务行业中的碳排放密集行业,旅游活动的异地性、炫耀性、享受性等属性,成为了低碳旅游发展需要平衡的因素。旅游业是具有高度气候敏感性的经济部门,也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对外交流的窗口行业,旅游业有必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走在前面。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主要研究内容
在内容上,本课题总结国内外旅游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旅游的理论实践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和结构特点;对中国旅游业及部门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和评价,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梳理生产与生活方式中的低碳元素的前提下,指出了基于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低碳旅游开发路径;在调查游客对景区和酒店低碳感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从研究路线体系来看,研究时间横跨了历史脉络、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研究尺度既有大区域的格局分析,也有典型案例展示,研究对象则涉及了旅游主体、要素、产品和产业不同层面,总体上看,是一个系统的和开放的综合研究。
2、研究方法及结论
在方法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与结构特征。以2007年、2010年投入产出表和2008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旅游业碳排放计量。结果表明,导致旅游业直接碳排放的能源结构中,石油类能源比重最高,但比重有下降趋势,天然气、电力的比重在增加。从行业部门来看,交通部门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主要来源,其次为购物、餐饮、住宿。
经过测算,2007年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6596.65万吨,间接碳排放为13704.31万吨,总碳排放为20300.96万吨;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7107.56万吨,间接碳排放为14248.89万吨,总碳排放为21356.46万吨。2007年旅游业生态乘数为0.185kg/元,2010年的旅游业生态乘数为0.136kg/元,略有下降。通过对比,与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的结论较为一致。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旅游业碳排放分解效应研究表明,铁路旅客和航空旅客是自给效应比重最大的部门,旅行社业和星级饭店是溢出效应比重最大的部门,旅游餐饮属于自溢效应最大的部门。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分门别类和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措施。旅游节能减排任务不仅要旅游部门来承担,还应当分解到相关能源与资源产业乃至整个产业链当中去。
从空间上来看,尽管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东高西低,但各省市旅游业生态乘数却由东部向西部和中部逐步增加;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呈现出东部地区高,西南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次高,北方低南方高的特点,旅游业越发达的地区,旅游业总收入较高,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也较高;旅游业间接碳排放与各地区的总能源消耗、旅游业总收入密切相关,呈现东部地区高,西南地区较高,北方地区、中部地区次高,西北地区低的特点。总体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业总碳排放越高,西南地区由于旅游业较发达,其总碳排放也较高。旅游业总碳排放呈现东部地区高,西南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次高,北方低南方高的特点。入境旅游碳排放呈现东部沿海地区、云南最高,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次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低的特点。国内旅游碳排放呈现东部地区高,西南地区、中部地区次高、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低的特点。
采用部门单耗加权法估算了中国旅游部门节能减排潜力。通过潜力估算部门单耗加权法的计算表明,(1)旅游交通节能减排潜力为23.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轨道在交通方式中的节能减排潜力空间最大,但公路交通的节能减排措施可行性最高,另外,采用低碳旅游交通方式的节能效果也最明显。(2)旅游饭店业节能减排潜力为节能减排潜力约为28.6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饭店减排潜力相当于全国潜力的0.58%,从用能结构看,电力节能减排潜力远高于其他类型能源。(3)旅游景区部门可供挖掘的减排潜力空间较大,其中,景区建筑节能设计、改造与管理应成为景区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3、重要和创新观点
生存繁衍是采集狩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首要诉求,高碳是工业文明发生和进程的客观现象,现代和后现代生活品质则成为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低碳模式是对工业路径的响应与反馈,现代文明发展的目标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为人服务,低碳恰恰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产物。
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的属性及特征应表现为:在时间上,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及未来趋势;在空间上,符合中国的地域差异特点;在文化上,传承传统与民族文化基因;在目标上,顺应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在经济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和6R原则;在产品上,满足环境要求又不降低服务水平。
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发展要把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宗旨;遵循高效节能,循环利用的路径;实现环境友好,人地和谐的目标。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就是形成理智消费,简约生活的生活方式;从企业来看,就是要向绿色经营,清洁生产的方向转型;从旅游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要求技术引领,智慧旅游和低碳体验。
归根到底,低碳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当一个现象解释为生活方式的时候,说明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的形成,需要用时间和耐心来沉淀。
四、本项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低碳旅游虽然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但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的低碳模式,尚属首次;采用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乘数等方法从整体上考察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特点,在国内也不多见;采用部门单耗加权法估算旅游部门及产业的减排潜力,在国内也是首创。基于生活方式的低碳旅游发展探索,不仅让研究更加接中国特色的地气,也为低碳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的总量、结构与强度,从行业与部门角度掌握旅游业节能减排潜力的总量、结构与重点,对制定国家和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及低碳旅游规划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三大效益的平衡。
在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模式项目研究过程中,借助本课题中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工作技术路线,项目组成员参与了重庆“中国温泉之都”的申报工作和中国旅游研究院主持的重庆居民避暑旅游市场调查研究两个相关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中国温泉之都——重庆市地热水开发利用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报告》和《中国温泉之都——重庆市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报》两个子课题。重庆——中国温泉之都三大效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2010年-2015年温泉之都的建设,按不变价格及技术条件,重庆将实现节约污染治理费用1.12亿元以上。这些具体工作是本项目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为区域旅游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