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科普
中国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的情感象征意义
程得中 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
发布时间 : 2023-07-06 12:29:58
访问量 : 3417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以水起兴、用水作比、借水抒情,水的身影贯穿于《诗经》当中,令思无邪的诗三百犹如出水芙蓉般清新、亮丽。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为引用至今的千古绝唱。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我们来一起分析其中的水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鸣叫的雎鸠,栖居在河中的沙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善良美丽的少女,钟鼓声换来她笑颜。

该诗文辞优美,善用比兴。以水的清澈纯净兴起女子的纯洁美好。以雎鸠的“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营造出冷寂与落寞的意境,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水之所以受到《诗经》的钟爱,正是因为其纯洁优美,便于起兴,同时也因其隐喻禁忌的特征。古人的恋爱要合于礼法,未婚前甚至不能谋面,全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道阻且长”的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但也是这种禁忌,使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增添了恋爱的浪漫感和神秘感,激励着青年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意中人,成就了一个个爱情佳话。

水悠远绵长,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中,具有了象征人生坎坷、绵绵愁绪的意义。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寄侬愁”,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以水喻愁,将无尽的愁情具象化。用悠长连绵的水象征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以水象征美好的爱情、寄喻送别之情、抒发忧愁的情绪,这是中国文学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